close

當代政治研究:方法與理論探微

當代政治研究:方法與理論探微秒殺搶購

當代政治研究:方法與理論探微網友評鑑5顆星

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

中文書-社會科學-政治分類優質推薦

  • 定價:300
  • 優惠價:9270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

  • 當代政治研究:方法與理論探微

    想了解更多當代政治研究:方法與理論探微的內容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本書之所以取名為《當代政治研究:方法與理論探微》,有幾點要加以說明。

      第一、「當代政治研究」係泛指二十世紀下半期以後,西方政治學,特別是美國政治學從事政治研究背後的理念,以及在理念影響下方法方面重大轉折的過程。也即從傳統政治學轉向行為論(behavioralism)政治學,再轉向後行為論(post-behavioralism)政治學的這一過程,其時間大概有百年左右。而其中所謂的「研究」,相當於英文中的inquiry,其意要較一般狹義所指的research為廣。也可以說,它是探究政治現象一個廣泛的活動過程,採用何種方法(method)、技巧(technique)等均包含在內。

      第二、由於以上的意義,本書的重點乃是放在當代政治研究的「方法論」(methodology)上面,而不是放在「研究方法」(researchmethod)上面。「方法論」所探討的,乃是某一學科學者們從事研究獲取知識的過程,以及這些知識的信度(reliability)、效度(validity)為何等。其間所涉及的問題,至為廣泛,如所使用的語言(language)是否精確,從事研究者能否客觀,他們怎樣利用研究所得的知識去解釋現象等問題,均為探討「方法論」者所觸及的面向。換言之,「方法論」研究的對象,不是實際的現象,而是研究實際現象的各個學科本身。它或是泛指的,例如以整個學科、或自然科學、或社會科學為對象者,通常用「科學哲學」(philosophy of science)、或「自然科學哲學」(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)、或「社會科學哲學」(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)的名詞表達之。它有時或是特指的,如「心理學哲學」(philosophy ofpsychology)、「生物學哲學」(philosophy ofbiology)等。此處「哲學」一詞,非是傳統哲學所指的含義,而是與上述「方法論」的含義相近。現在有關方法論的著作,愈來愈多,而所用作書名的名稱,有時也不一致,惟大抵均是探討有關的研究(不論是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)在方法論上面的問題。本書書名中所用的「方法」一詞也是此意。

      第三、本書標題的後半部「方法與理論探微」係指本書的重點放在方法論,與以方法論的概念來分析當代政治理論的兩個重點上面。其所以稱之為「探微」者,有兩層意義:其一,本書所涉及的範圍,無論在方法論方面,或是在當代政治理論的研究分析方面,均是其一部份而已,未探討的部分尚有很多。其二,就是本書所探討的部分,不論其論題為何,所涉及的廣度與深度,均是片面的或微小的,仍有待於他日或他人再作更進一步探討。也即是,誰說的均不是最後的定論,這是作學術研究者應有的謙卑。

      本書分為兩部分,第一部份(即第一篇)共有五章,所討論的乃是政治學方法論上面所涉及的一些問題,如語言、概念、定義、理論建構、解釋、詮釋、價值等問題,均是過去方法論者所無法不去深入探討的重大課題。有了探討,就會有不同的觀點;有不同的觀點,就會有不同的派別或學派產生。所以本書在討論方法論的部分,大抵是放在不同派別對這些問題論辯的架構上來作分析的。由於論述方便,著者不得不循一般的例子,將不同的論辯派別,歸納成二大派別─實徵論與反實徵論─來作分析。目的也在使學者了解,迄今包括政治學在內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上的論爭,不僅沒有定論,而且確實艱深,非化費多年的功夫,難以理解他們所主張的究竟是什麼。而且每個人早期的師承,所讀典籍所產生的社會化(socialization)效果,無法不對其後來所持學術觀點或立場產生影響。著者也難逃這一規律,雖然後來也接觸到一些反實徵論或詮釋派的著作,感到他們的主張也言之成理,但讀後總感格格不入,無法全然接受。這是著者常感抱歉的地方。

      本書的第二部分(第二篇),集中在當代政治理論的分析方面,共八章(自第六章到第十三章)。雖然有些龐雜,但大體說來,乃是從總體(macro)到個體(micro),所涵蓋的面向,從政治社會學、政治經濟學、到政治心理學三個性質的理論,均有所涉及。從所分析介紹當代政治理論中,似也可以看出當代建構理論的政治學者們,是為何努力地想將政治學帶向一個新的境界。雖然後來對這一階段的成果有所反省甚至嚴厲的批評,並在其背後的哲學思潮,也有巨大的變動,但恐怕無人可以否定這一階段的努力,對於其後政治學的發展,有著深刻的影響。這也是著者深信不疑的地方。

      這本書乃是著者在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多年教學研究心得的一部份,而且俱曾先後發表過,現在將其重新修訂,整理成一本書的形式問世。雖然如此,但在本書各章分別發表之後,著者接觸到的新舊有關方法論方面的著作頗多,由於時間和精力所限,卻無法將它們的精要一一重新納入各個章節之中,這是深感遺憾的地方。尤有進者,著者在最近這幾年的教學研究中,重讀了Karl R.Popper等人的著述之後,始領悟到研究「人」為主的社會科學,實在是一不容易研究的學問。Karl R.Popper在其1972年出版的《客觀知識》(ObjectiveKnowledge)一書中1,提出了關於知識問題的三個世界的理論,極具啟性。簡單地說,他所指的第一世界,乃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狀態的世界,屬於科學(science)探討的範圍,得到的知識,乃是客觀的知識。至於他所說的第二世界,係指人們內在的思維狀態的世界(worldof mentalstates),它包含了人類有關知覺、思考、情緒、願望、記憶、夢想、創造想像力各種經驗在內基本上說,它是屬於社會科學探討的範圍,其知識的性質雖是主觀的(subjective),但社會科學的研究,是要將主觀的化為客觀。第三個世界,乃是屬於人為的產物,它係指人類在文化努力上的成就或紀錄,如哲學、神學、科學、歷史、文學、藝術等均屬之,以及由許多大思想家們所建立的理論體系等,均在這一範圍之內。它基本上屬於人為科學探討的範圍,其所獲得的知識,也是具有客觀意義的知識。這三個世界,又具互動的關係。但其互動關係是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可直接互動,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亦可直接互動;而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的互動,則要透過第二世界的中介作用才行,換言之,它們二者之間只是間接互動。

      惟不論三個世界如何地互動,真正在發生作用的,仍然是第二世界,也即屬於「心智(mind)主導的思維世界。如果沒有心智的作用,我們既無法認識第一世界(物理狀態),也不可能產生第三界(文化產物)。由此可見社會科學的重要性。

      但人類的「心智」究為何物?它如何與環境(包括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)互動?雖然目前腦經科學甚為發達,科學家們對人類腦部結構與功能已知道了不少,但仍有很多部分弄不清楚,而留給哲家們去探討。2由這一角度去思考,可見當前社會科學的研究,根本無法達到完全客觀的境地。常見的形是,客觀與主觀混雜在一起,也即是客觀的知識與學者個人主觀的詮釋或判斷,甚至與偏見併陳,常令人不易區別。

      由以上的分析,或可讓我們知悉,包括政治學在內的社會科學,其發展著實不易,不但需一流頭腦的投入,而且更要有遠見的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大力支持,更不能用投資─報酬的觀點去要求社會科學的發展,以達到速成的效果。但深厚的社會科學知識,對於社會文化健全發展的提升,會有莫大的幫助。而社會科學哲學或方法論的探討,乃是有助於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。

     

    詳細資料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fdqvk84598 的頭像
      fdqvk84598

      fdqvk84598的部落格

      fdqvk845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